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地方周末可歇两天半!而师生只想回学校团聚!

教育时报 河南校长 2022-10-09







“战疫时报”今日导读


一、战疫新声

两次核酸检测阳性,为何不是确诊病例?

② 河南健康码,已与四省互认

江西:试行弹性作息,周末调为两天半


二、防控通告  

① 欧美人为何抵触戴口罩?

再谈健康经验,钟南山说了五个字


三、教育力量

① 一位河南教师的家访日记

② 李镇西:如何为孩子讲好“公民教育”

四、战疫先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小水滴志愿服务队:集小爱暖人心


战疫新声 

1



阳性为啥不确诊?

河南疾控中心回应


3月18日,一条“菲律宾1名返焦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的消息在网络传播较广。
3月19日,焦作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疫情通报:网上所提人员为董某,为境外返焦无症状感染者,于3月17日(09:30-12:00)乘坐广州—郑州航班CZ3390航班45C座位到达郑州,在郑州机场被通知首次核酸检测阳性,由郑州120从郑州机场接送至郑州市人民医院,经第二次核酸检测仍为阳性。
其返程途中均佩戴口罩,入郑后即被隔离,经郑州市人民医院救护车转送至焦作市第三人民医院途中也严格落实了隔离措施,目前,已对其从广州返回郑州途中的2名密切接触者进行了集中隔离。按照国家卫健委有关标准,董某属无症状感染者,尚不能认定为确诊病例。
有不少网友存在疑问既然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又是无症状感染者为何没有被认定为确诊病例?
3月19日河南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此进行解答








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吗?


答:无症状感染者是存在传染性的,这在我省多起聚集性疫情中被证实过,但是其传染力有多强、传染期有多长等一系列问题都不十分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


董某为何不能被认定为确诊病例?


答:无症状感染者指感染该病毒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比如发热、乏力等,但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人。


虽然董某有两次的核酸检测为阳性,但只要没有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没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等,都不能被诊断为确诊病例。








2



“河南健康码”

与粤、浙、鲁、闽四省互认



3月20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第36场新闻发布会,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若石宣布:河南先后与广东、浙江、山东、福建四省建立健康认证省际通用互认机制。在省内各地对持有上述省份“健康码”、健康通行卡的人员,可参照河南健康认证规则执行。


前往上述省份和来自上述省份在河南省内出行的人员,可通过支付宝“豫事办”小程序,自主填写相关信息申领,提交后系统自动生成“健康码”。绿色“健康码”且体温检测正常的无需隔离,各地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等一律给予通行方便。
为认真落实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要求,郑州于19日晚发布23号通告:精准防范输入风险,全面恢复正常秩序,其中明确:市民通过扫二维码或亮“河南健康码”显示绿色者,可进入市域任何村(居)、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

3



周末2.5天

江西试行弹性作息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3月19日发布消息,江西今年第二季度试行周末2.5天弹性作息,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周末外出休闲度假。弹性作息减少的工作时间,通过延长其他工作日时长调剂补回。


江西将加大景区门票减免的惠民力度,全省5A级、4A级旅游景区和5A级乡村旅游点对星期五下午进入景区游览的游客给予门票半价优惠。各地各景区结合实际出台本地游的门票减免等优惠政策。



防控通告 

1



对于口罩

欧美人的抵触心理从何而来?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3月1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当前欧洲已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 的中心。
尽管疫情形势不容乐观,但欧美人“坚持不戴口罩”的新闻频出。热度最高的,是一位意大利议员戴着口罩参加会议遭到群嘲。
随着海外疫情的不断升级,欧美国家虽然有人开始出行佩戴口罩,但仍占少数。反观我国与日韩等亚洲国家,出门前佩戴口罩已成自觉行为。
在戴口罩这件事上,为什么东西方差距如此悬殊?对此,小育进行了整理。
1.病人才会戴口罩

以意大利为例。


当前,意大利新冠肺炎累计确诊数居全球第二。即便如此,很多意大利人仍旧不习惯戴口罩,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生病或者身体不适时,出于保护其他人的目的,才会戴上口罩,正常人根本不需要戴口罩。


此前,意大利卫生部发布的指导意见也认为:可能与病人有过接触者,出现咳嗽、打喷嚏等症状者,正在照顾疑似或确诊病人者,以及医护工作者才需要戴口罩。


2.戴口罩是生病的象征

与意大利人相比,美国、法国、西班牙的民众,对口罩也存在抵触心理。


在美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戴口罩是生病的象征,而不是预防疾病的手段。因而,当前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指南里仍旧建议:健康人无需戴口罩来预防新冠病毒,应该把口罩留给患者和医生等更需要的人。


在美国,佩戴口罩的人群,多数为亚裔或老人。有年轻职工表示,单位没有强行要求工作期间佩戴口罩,而她本人不喜欢那种窒息感。


3.将戴口罩的人归为危险人

在法国,如果患上流感等传染病,人们会戴上医用口罩,以防传染给其他人。而他们通常佩戴的口罩,适用于医疗救援人员、家庭医生、护士等,不适用于普通人。


法国专家指出:“普通市民在进行外出购物等活动时,戴这类口罩没有意义,应该把它们留给真正有感染风险的人,比如为病人插管、检测病毒的医生。”


然而,法国大多数民众则更倾向于把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的人归类为危险群体。


据了解,当前在法国不论购买哪种类型口罩,都必须持有医生的处方才可以购买。


4.戴口罩=传染病?

近年来,西班牙人对口罩的看法稍微有所扭转,原因是西班牙大力提倡骑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不少人为防止尾气污染,骑车时会戴上口罩,但也仅仅只有一小部分人。


大多数情况下,西班牙人将大街上戴口罩的人看作“怪物”,路上如果偶遇戴口罩的人,会保持很远的距离,甚至绕道走。一些花粉过敏着,情愿去药房购买抗过敏药物,也不愿佩戴口罩。


5.唯一一个戴口罩的国家

当地时间3月18日,捷克内阁决定,为了遏制新冠肺炎疫情扩散,所有人必须在公共场所戴口罩。捷克因此成为欧洲第一个强制要求公共场所戴口罩的国家。



2



再谈健康经验

钟南山这样说……

3月18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一场新闻通气会上再谈健康经验。他说,健康需要投资,比如年轻时喜欢竞技体育、工作后更加关注生活健康等,所以到现在还能为社会干点事。而这,最关键的还是有健康的身体。



在钟南山看来,保持身体健康第一条经验是:任何工作都代替不了身体的锻炼。第二是心态要好。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除此之外,要吃早餐,早餐非常重要,但每餐不要吃太饱。


钟南山表示,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全民的小康。



教育力量 

1




这个春天,我的约会如此奇妙

——一位河南教师的家访日记


孩子们,两个多月没见了,在家好不好?身体状况如何?学习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校园在想你、花草在想你、操场在想你、教室在想你,老师,也在想你……



这是河南省李健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社旗县晋庄中心校教师刘华平写在工作日记中的一段“相思”,话语简短,却透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3月15日,刘华平与他的同事,一起开展了一次特殊的家访活动,将更多的爱与温暖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家访结束后,这位河南老师有话要讲——




一次春天里的约会


家访,对老师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词,它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纽带,虽然年年都有家访,但今年的感觉似乎更不一样。


我们每到一户,都与家长交心、谈心,听取家长心声;与学生促膝畅谈,了解宅家学习情况;宣传防疫知识和居家妙招;疏导学生心理,指导线上作业。为他们送去关爱,送去知识与方法,送去快乐与希望。




每一次家访都有新内容,但今年的最温暖;每一次走访都有新感动,但今年的更动人。


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在春风荡漾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灿烂多彩:看吧,大门口有班主任与学生悉心交谈的身影;马路旁边可闻老师对学生谆谆教诲的声音;书桌旁有科任老师现场指导学生学习;客厅里亦可见老师们询问学生居家情况。


这是一次特殊的家访,这是一次温暖的行动。东风微冷斜阳照,学子浅笑信心增!



家访是心的呼唤,家访是情的交流,家访是爱的传递,行动中、话语间、眼神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信任,一份放心、一份期待。


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开展线上教学;为了一切孩子,我们入户传递温暖,将初心铭记于心,使命勇挑在肩,默默诠释着一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此次走访过程,既拉近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为建立密切、融洽、信赖的家校关系奠定了基础,又促进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们坚信,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把“疫期”当“学期”,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和停课不停学这两场“硬仗”。春已暖,花正开,家校共育香满径,曙光在前。


2




李镇西:疫情期间的公民教育怎么讲?


有人说,中国目前的全民抗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大课。


我同意这个说法。太多的话题,太多的素材,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物……都可从中提取出“教育”,其中公民教育尤为重要。


所谓“公民教育”,就是关于公民精神或者说公民意识的教育。(注:“公民精神”和“公民意识”这两个概念有着细微的差别,但在我今天这个语境中,二者可以不那么严密地看作是一回事。)


“公民精神”“公民意识”,它们的范围很广,学术上说法也不统一,但大体无非包括:公民的道德、人格与公益情怀、关心国事的意识、国际胸襟、认同人类共有的公理价值等。


关于“公民”,我觉得还有两点必须强调——


公民,一定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只履行义务而不行使权利,或者相反,都不是完整的公民。一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是否对等,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公民还是臣民的根本标准。


公民的“公”,是“天下为公”的“公”,即公民的心中要装着天下——社区、国家和人类,要把自己置身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全球进步的背景下确认自己的主人意识,把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及权利和义务融为一体。


公民之“公”,意味着要具备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心中一定要装着社会、国家和人民,要站在社会、国家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或者说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与“世界胸襟”。只有这样,一个真正的公民,才是一个真正理性的爱国者。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这24字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应该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灵魂,因此,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是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内容。


当明白了公民和公民教育这些基本常识后,我们再来探讨,公民教育如何在抗疫期间呈现。


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教育。所谓“生活即教育”,即生活的一切都可以是教育内容,同时也是教育契机,比如,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疫情背景下的公民教育。


我们说要重视疫情背景下的公民教育,并不是说,我们要在这么个特殊时期,在家里或者在网上给孩子进行关于公民教育的系列讲座。完全不是的!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可以体验、感受或接受公民教育。当然,孩子是浑然不觉的,但我们作为教育者则应该有意识地引导。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尝试着为老师们写了一篇稿子,看对大家有没有参考价值?


今日的学生

就是将来的公民


亲爱的同学们:


疫情期间待家里,大家都有什么收获呢?这次这么长的假期对同学们也是一次自我学习能力的检验。所谓“自我学习”,就是在没有老师和父母的监督下,自觉而自主地学习,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这是一种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说到“学习”,可能不少同学都会想到“课本”“知识”“作业”……其实,学科知识只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内容,读书和作业也只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式,我们的成长远不只是需要课本知识,也远不只是通过课本学习。在生活中,包括在家里的每时每刻,我们都可以学习。


比如,今天我要给大家聊的“学做好公民”的话题。


我们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需要的是现代公民。这样说,可能同学们觉得有些抽象,那我就通俗地说吧,所谓“公民”,就是把自己和国家连在一起——我是属于国家的,国家是属于我的;我应该享受国家的服务和保护,也应该为国家履行义务和责任;我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同时国家也是我的家园。


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可学习。那么,疫情期间在家里,同学们如何学做一个好公民呢?


我给同学们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第一,遵守公德伦理


公德意识不是公民意识的全部,却是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你就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而是生活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自己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影响着他人。公德因此显得很重要。


比如,疫情期间很简单的一件事,就体现了公德意识:戴口罩。在这非常时期,戴口罩绝不只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彰显着公德。同样,在家待着不出门,保护好自己不受感染,在这非常时期,已经不单单是个人健康的问题了,而是使更多的人不受感染的保障,也是公德。


疫情期间,一个人保护好自己,不只事关个人健康,也事关社会和国家的安危。这是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公德,也是一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


第二,关心公共事务


刚才我说了,公民之“公”,意味着个人与社会、国家不可分割,那么关心公共事务自然是一个公民应有的意识和行为,甚至也是一种责任。


关心公共事务最常见的体现,就是关注社会新闻。同学们要对窗外发生的一切都充满浓厚的兴趣,而且应该养成在观察中思考的习惯,也就是说,不但要“看”,更要“想”,站在国家进步的角度来琢磨我们看到的一切。


比如,最早的“报警者”之一李文亮,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他是第一个,但这不妨碍钟南山称他为“英雄”,也不妨碍世卫组织发文悼念他:“谢谢你曾尝试拯救地球!”更不妨碍亿万百姓为他的离去洒下悲痛的泪水……为什么?因为当他得知疫情时,依然坚守在抗疫第一线,直至牺牲……尽管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在关键时刻,他又是一个合格而称职的公民。如果同学们面对李文亮,不仅仅是感动和惋惜,还有对他精神的思考,这就是“公民的思考”。


疫情期间,各种真假信息的筛选、“阴谋论”的辨析,对什么是“正能量”的思考……这些都是在培养我们自己关心社会、独立思考的公民意识。同学们应该拥有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同学可能会说,那么多的传闻,我们怎么知道是真是假呢?其实识破一些骗局与谬论,有时候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和知识,仅仅需要起码的常识和基本的逻辑。面对眼花缭乱的信息,我们要相信常识(科学)的力量,逻辑(理性)的力量。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公民成长的过程。


怀着一颗自由的心,真实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这就是一种公民精神的体验。在一个非常时期,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一个国家所经历的特殊日子,这就是公民可以做也应该做的事。因为一个人的经历,就是一个民族历史大厦的一砖一瓦,而无数微观的个人生活记录,就汇集成一个民族的宏伟史册。


第三,参与公益慈善


参与慈善,就是同学们常常说的“做好人好事”,把这往大处说,就是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说是“权利”,是因为这是一个公民不可剥夺的意愿和行为;说是“义务”,是因为这是一个公民应该履行的职责与使命。


如果同学们在这次抗疫期间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你就是一个好公民。当然,同学们也许不可能像韩红一样做出感天动地的公益壮举,但可以以自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方式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条暖人的新闻:2月17日下午,上海市松江区方西居民区辖区松汇东路130弄部队家属院的志愿者正在自己的岗位上开展日常值守,突然来了一个小男孩,把消毒水、牛奶、面包等防疫物资送到手上,“叔叔、阿姨,你们辛苦啦,这些是给你们的。”志愿者们很感动。经了解,小男孩名叫顾语韬,就读于中山小学三(4)班,爸爸是警察,自从疫情出现以来,一直在外执勤,妈妈近期有点感冒在家休息,虽然想为防疫工作出力,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顾语韬小朋友主动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了一些物资,感谢守护小区的志愿者们。 


表面上看,顾语韬小朋友不过是给小区志愿者送了点消毒水、牛奶和面包,但这一行为所蕴含的,正是公民精神。而类似的行为,同学们不都可以做吗?当然,前提是保证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第四,崇敬公众英雄


同学们,我这里说“公众英雄”,是想强调,这次疫情中涌现出的许多英雄,并非孙悟空或蜘蛛侠等“超人”,其实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绝大多数在平常都是普通人。因为抗疫,他们成了我们心中的英雄。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在网上流传很广:《开学后,建议给孩子们讲这七位“英勇救疫”的中国人》,文中写到几位让人特别感动的中国人:钟南山、柳帆、龙巧玲、彭银华、韩红、林生斌、汪勇,等等。他们就是真正的公民,有担当,有责任,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成为基辛格所说保护中国人中那些“最勇敢的人”。同学们应该关注他们,了解他们,思考他们。


这里,我再次强调了“思考”。也就是说,对英雄的崇敬,不仅仅是感性的热泪盈眶,还应该有理性的若有所思。


同学们不妨这样想一想:这些来自公众的平凡人物,能够在关键时刻,成为保护其他中国人的“最勇敢的人”,如果自己到了能够尽责的年龄,又具备应有的能力,当人民需要我的时候,当国家召唤我的时候,我也能够挺身而出吗?


同学们,如果你是真正的公民,我相信你会的,因为这是一位公民的责任与担当。这样的思考,就由英雄想到了自己,这也是一种公民的思考。


同学们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再往前琢磨琢磨:疫情中的许多英雄本来都是可以不成为“英雄”的,钟南山本来不必这么辛劳,柳帆本来不会得新冠肺炎,彭银华本来可以如期举行他的婚礼……一个又一个“抗疫英雄”的诞生,毫无疑问是我们的骄傲,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们的悲哀。


由此,同学们可以再进一步往深处思考:如何防止类似的人祸在今后重演?如果你将来成了一名国家公务员,将怎样以敬畏之为心人民服务?如果将来你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如何诚实而谦卑地面对人民?


这就是一个公民的思考。只有这样的思考,才是对英雄真正的崇敬。


第五,认同公理价值


这个世界离不开任何国家,任何国家也离不开世界。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因此,认同公理价值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公民意识之一。


最近,围绕谁该向谁道歉,成了网上热议的话题。其实,我最想说的是:“病毒应对人类说声对不起,人类应对大自然说声对不起!”环保意识,或者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也是公民意识。动物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能没有动物;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能没有自然;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能没有地球。


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叫陶行知,他也这样展望——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


同学们,再过十年或二十年,我们亲爱的祖国,将会交到你们的手中。未来的中国将是怎样的共和国,取决于今天的中国有着怎样的公民。亲爱的同学们,“时刻准备着”!未来的公民们,共和国期待着你们!


战疫先锋  



青年行动:

小水滴,集小爱汇大爱

——记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的无偿志愿服务工作


□教育时报记者 方慧



72名“老师”辅导42名学生,平均1名学生配备2位老师。在疫情期间,这些孩子的学习不仅没有受影响,反而得到了“特别照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织围巾送给环卫工人


原来,这42名学生是河南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环卫工人子女,在疫情期间,爸爸妈妈没时间照顾孩子,为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组成了免费辅导团,在线陪娃学习。3月16日,教育时报记者电话联系上了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小水滴志愿服务队队长李小龙,了解他们爱心送教的故事。


李小龙为孩子讲解难题


聊起开展这次送教活动的初衷,李小龙告诉教育时报记者,疫情期间每天看着网络和电视中战疫的消息铺天盖地,他总想着出一份力,为这次疫情做点什么。2月19日,正在苦恼中时,小学四年级的堂弟拿着作业问他,一下打开了李小龙的思路。“抗疫工作者没时间陪伴辅导孩子,而我们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们既有时间又有能力来开展线上送教,正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李小龙说。


为了做好辅导,志愿者隋一博认真准备


李小龙把想法和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的指导老师宋智睿汇报后,第一时间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当天就接到100多名志愿者报名表,最终确定第一批志愿者72人和首批接受辅导学生42人。2月24日,小水滴志愿服务队“同泽同裳,水滴送教”活动正式开启。
为了保证线上教学质量,不加大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李小龙和志愿者们商议,让孩子们以学校的网课学习为主,他们来做线上的作业辅导和答疑解惑,截至目前,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线上送教活动已经累计送教600多个小时。


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织坐垫装在公交车上


“一博和笑笑真不错,辅导我家妞妞很负责任,几天还给我反馈一次,主动问孩子哪里不会,妞妞前几天考试成绩从十几名一下上升到了第三名,真的要感谢他俩。”最近,像这样的家长感谢短信李小龙收到了很多。


志愿者和学生家长认真沟通孩子的学习薄弱点


“能得到家长的认可,让他们放心在一线战疫,我就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李小龙说,“虽然现在我们也要上网课,时间比较紧张,但是我们不会中断送教活动,会一直辅导到孩子们正式开学。”



老师

我把思念融进了歌声里

现在唱给您听


您看

我们距离校园相聚的日子

已经越来越近


《老师您看》

词:王利卫、王欣然
曲:乔小红
演唱:屈直然


每一次说再见

都预示着

终将再次相见

2020

我们一起等着这一天!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生命时报、澎湃新闻、河南省众行致远名班主任工作室、镇西茶馆、三门峡教育



推荐阅读


 11省份明确开学时间或已经开学,河南加油啊!

◆ 兄弟省份接连开学,在学校真的可以不戴口罩?


◆ 疫情还在,线上考试来了!相聚的日子就在眼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